zizi 发表于 2015-12-17 12:51:19

环秀山庄 | 苏州园林叠山理水


环秀山庄大假山

    环秀山庄原为五代广陵王钱氏金谷园故址,清道光末年为汪氏耕荫义庄,亦称颐园。园林面积不大,仅0.l公顷。全园以山为主,以池为辅,充分体现了苏州园林叠山理水的精髓。在小空间范围内,凝聚了中国传统山水诗,山水画的美学意境。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结构的特点在于“境生于象外”,象为实,境为虚,实中有虚,虚从实来。正如园林中的一亭一阁通过特定环境,可产生无限的空间,给人以丰富的感受一样,园林中的一山一水通过艺术处理,同样能凝集自然山水之精华,给人以广阔无穷气象万千之感。环秀山庄的假山就是一成功的典范。此山虽占地仅0.033公顷,高不足7米,但蕴含了群山奔注,伏而起,突而怒之气势,表现了岭之平迤,峰之峻峭,峦之圆浑,崖之突兀,涧之潜折,谷之深壑等山形胜景,为崇山峻岭名山大川之缩影。

蓬式门楼    苏州刺绣研究所
园林布局南部为主厅,北面平台伸至池边,西边紧贴围墙布置边楼,中部及东北部均为主体山林,设问泉亭、補秋山房。山上置一方亭,名半潭秋水一房山,山势一直绵延至东北边界围墙。此园与其它小型的苏州园林的常规布局大致相同,但在各部分所占的比例及主题内容的侧重上则有所不同。一是重点突出山体,其所占面积起过全园一半;二是收缩水面,使水体环绕山形迂回曲折,似山崖下之半潭秋水,水依山而存在,并沿山洞、峡谷渗入山体的各个部分,一刚一柔,一阳一阴,缠绵相交互相依存。   全园空间一气呵成,仅在西北部,由边楼至问泉亭的曲廊凌水而过,将西北角分隔出一小空间,在西北角紧贴围墙设半壁山崖,作为对景,壁上刻“飞雪”两字,为飞雪泉遗址,内外水脉贯通,源远流长。主体假山山体外观雄浑,不似一般园林中假山以单峰姿态为重,颇具名山之侠骨。就单块叠石材料来讲也许无特别之处,但由于叠石出自名家之手,为乾隆年间叠山名家戈裕良所作,其石块按湖石纹理、色泽、体形巧妙拼接,悬崖用湖石钩带而出,似真山洞壑一般,外观浑然天成。
  山势组合外合内分,外观凝重厚实,整体合一,以势取胜。内部则蕴合洞穴、峡谷、天桥、蹬道、涧流、石室等,其间主要以两条幽谷,呈人字形会于山中,将山分为三部分,并引水而入。沿峭壁散置步石。涧水潜流其间,山幽谷深,水流淙淙,两面石壁直插云天,使人顿生寒意。更有石梁架于谷上,似天桥凌空飞渡。至深处,突现山洞洞口,洞内有石室,可供坐息,地下还有石洞通水面,上下天光,映入洞中。出洞可沿蹬道拾级而上,山道险要,往往绝处逢生。山径盘旋,忽上忽下,忽开忽合,忽明忽暗,忽聚忽散,忽断忽连,忽内忽外,路径长达六、七十米,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内使人产生“山林深邃”的感觉。   后山以土为主,广植林木,山上空亭冀然,退于主山峰之后,使主体山峰更为突出、高大。山上树林以黑松、青枫、女贞、紫蔽等为主,或亭亭如盖,或从石缝中横盘而出,石缝中攀缠着藤萝野葛,颇具山林野趣。  此园的特色如其园名所示,以山取胜,然在整体环境的处理上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环秀山庄”主厅北面平台过大,挤占了水面面积,使平台北边与山体之间只剩盈盈数尺水面,而大面积的平台与大体量的主厅均会对山势产生压抑感。但它在叠山理水方面所取得的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精湛的技艺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正如刘敦祯先生所言:“就艺术水平言,苏州湖石假山当推此为第一。


环秀山庄大门,门头镶有“迎晖”砖雕。



穿过门厅里面是个不小的庭院。



门厅



曲廊门厅



      穿过门厅,向里走是个四合院,却有一种苍翠舒爽的感觉。院子三面都是围廊,居中的空间之中是两棵大树,东为玉兰西为桂花,寓意金玉满堂。此院北是一座硬山顶建筑厅堂,名叫有榖堂。


庭院 大树



庭院围廊



门厅



庭院湖石



有榖堂       座北朝南是三间硬山顶建筑,前后都是木格玻璃窗,光线很好。堂上悬挂“有穀堂”匾额。款署:甲子年重建、徐运北题。据曹林娣教授说,该匾的意思是“政治清明出仕食禄”。表明园主有出仕为官的愿望。古代以穀量计算俸禄高下。《论语·宪问》记载:“子曰:邦有道,穀;邦无道,穀,耻也。”意思是:政治清明时食官禄;政治腐败时食官禄是耻辱之事。反映古人治国为官的一种态度。


有谷堂



有榖堂内



有榖堂内



“有榖堂”匾额由徐运北题写



“环清”题额



“挹秀”题额,篆字对联。



“环清”题额



篆字楹联

篆字门联:风袂挽香虽澹薄;月窗横景已精神。


篆字门联:千重碧树笼春苑;万缕红霞衬碧天。



过这道黑漆大门,进入四面厅。



四面厅环秀山庄
       走过“有穀堂”,后面是个独立的庭院,院中三间卷棚硬山顶建筑,四面都是木格长窗,室内光线明亮。堂上悬挂“环秀山庄”匾额,由当代红学家俞平伯先生题书。仔细看,此厅四面环植青松翠柏、紫薇、玉兰等园林花木,厅北水滢如带,一亭临溪,一亭枕山,一舫横卧,秀色如绘,美不胜收。




四面厅“环秀山庄”



环秀山庄



环秀山庄内部陈设
环秀山庄联丘壑在胸中,看叠石流泉,有天然画本;
园林甲天下,愿携琴载酒,作世外清游。撰联: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著有《春在堂全书》。



“环秀山庄”匾额由著名学者红学家俞平伯老先生题写,俞平伯(1900年-1990年),原名俞铭衡,字平伯。



四面厅背面



四面厅“环秀山庄”东侧洞门



四面厅“环秀山庄”西侧



边楼之角楼


      边楼南边角楼一层有斗室一间甚昏暗,墙上一副由清代汪开祉题、当代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书写的对联,状尽园中风景。上联为:风景自清嘉有画舫补秋奇峰环秀。下联曰:园林占幽胜看寒泉飞雪高阁涵云。


月洞门题额“颐园”



“颐园” 二字为谢孝思书       谢孝思(1905-2008),字仲谋,贵州贵阳人,著名国画艺术家。在苏州园林的修整、保护方面厥功甚伟,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守护人”。


边楼花窗、碑刻


祝允明书《后赤壁赋》七



祝允明书《后赤壁赋》一



文征明《赤壁赋》



文征明书、黄省曾跋


潘受诗刻
       另有一块近代碑刻:“歌舞西施破此城,吴王自召越王兵。飞花斜日闻鹃泣,故苑当年有鹿行。地久沉沉无剑气,我来暗暗觅箫声。五湖合阻佳人隐,乞向蓬山更一程。”款署:旧句《姑苏怀古》一首,一九三七年暮春过吴下作,越百日而卢沟桥之变起矣!癸亥春潘受并记。       潘受(1911.1.26—1999.2.23),原名潘国渠,福建南安人。1930年19岁南渡新加坡。1937年抗战军兴,走避新加坡,任“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主任秘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辗转到陪都重庆避难,胜利后再返新加坡。已出版《海外庐诗》(1970)、《云南园诗集》(1984)、及厚八百页的《潘受诗选》(1997),其中共有诗词1300余首。


曲板桥


廊接“问泉亭”



问泉亭補秋山房半潭秋水一房山



问泉亭 曲廊


问泉亭内



问泉匾额



问泉亭楹联
       亭上有联曰:“小亭结竹流青眼;卧榻清风满白头”。源出唐伯虎的题画竹联。“青眼”、“白眼”典出《晋书·阮籍传》。


俯瞰问泉亭



问泉亭及连接边楼一层长廊之桥廊



问泉亭及连接边楼一层长廊之桥廊


边楼北面一角、西北角飞雪峭壁、问泉亭至補秋山房曲廊


通向補秋山房的曲廊


池水岸边


飞泉淙淙



補秋山房

古老的白皮松依靠在补秋山房的房檐上



補秋山房西边假山、白皮松、瓶型门


補秋山房西边假山上


補秋山房东面通往半潭秋水一房山之爬山廊



西望补秋舫后面


補秋山房“凝青”侧门



補秋山房的东、西二门额“凝青”、“摇碧”四字,满目青翠,生机盎然。
補秋山房楹联云树远涵青,偏数十二栏凭,波平如镜;山窗浓叠翠,恰受两三人坐,屋小于舟。       撰联:潘世恩(1769—1854),字槐庭,吴县(今苏州)人。清乾隆进士,嘉庆年间历任工部、户部、吏部尚书,后任军机大臣,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補秋山房“摇碧”题额



補秋山房“凝青”题额



半潭秋水一房山,它与西面的问泉亭形成对景。



半潭秋水一房山
“半潭秋水一山房”的东北角为竹林古树,南部即为主山。



可沿“補秋山房”北墙,穿过两个宝瓶门,到达“半潭秋水一山房”,此亭为1953年修复。



假山东北一隅



东北一隅湖石峰


半潭秋水一房山下假山溪谷



假山主峰,高7.2米,内有山洞。


东北方向望假山主峰



池北峭壁山道、山洞


假山东南



东南假山一角



假山东南角


“半潭秋水一山房”东边的山坡
       山径全长60余米,自上几经曲折盘旋而下,极其险峻。先从“半潭秋水一山房”东边的山坡出发,只见坡度平坦,右折沿山路西行。


峡谷入口近景
       在前山与后山之间有两条幽谷:一是从西北流向东南的山涧,一是东西方向的山谷。涧谷汇合于山之中央,成丁字形,把主山分割成三部分,外观峰壑林立,内部洞穴空灵。前后山之间形成涧谷。山虽有分隔,而气势仍趋一致,由东向西。山后的尾部似延伸不尽,被墙所截。据认为,这是清代“处大山之麓,截溪断谷”的叠山手法。


假山南边石板桥
石桥是横跨前后山的另一条险径,站于桥可南望主厅。


从假山南边洞口望角楼



前山石洞没有凿窗



此石洞直径3米,高约7米。图为站石洞中往外望去,左手为水涧,右手可通往洞外峭壁山道。
来源网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环秀山庄 | 苏州园林叠山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