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式的禅意 自从六世纪初达摩老祖从天竺来到中土,中国文化的血脉中便有了一种新的因子——禅。这种不用晨钟暮鼓、吃斋念经的宗教,迅速被中国文人,尤其是落魄潦倒的文人所接纳,所喜爱,成为其精神食粮,甚至精神支柱。但是,什么是禅?什么是禅意?什么是禅境?什么是禅悦?恐怕谁也说不清楚。好在中国人善于言说——诗性的言说: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再如: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踪迹。 空山无人,水流华开。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如果还是不明白的话,就只好套用禅家的话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慢慢去悟吧。 大约在中国的宋代(日本的室町时代),禅如洪水般涌进日本。从此,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就与禅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如铃木大拙所说:“我们需要注意到日本艺术的一些特征,它们与禅的世界观密不可分,可以说最初都是从禅中推导出来的。”(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5页)禅对日本艺术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点是,禅直接催生了日本式的“空寂”、“闲寂”、“枯淡”、“幽玄”等一系列美学范畴。对此进行解释是很费劲的,不解释大意还是明前的,索性就不解释了吧。 “空寂”、“闲寂”、“枯淡”、“幽玄”等美学范畴对日本艺术,尤其是绘画与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建筑中,最明显的影响莫过于室町时代的“枯山水”式庭院。 罗马人造喷泉,将其置于大庭广众之中;中国人建园林,将自然浓缩,营建的是有山有水、有 树有花的诗性个人空间;日本人比中国人走得更远,索性连水也不要了,只用几块岩石,漫不经心地摆放着,象征大自然的千岩万壑,再几抔沙子,同样漫不经心地加以铺设,没有树木花草,没有流水潺潺,淡泊、宁静、枯寂至极。看不见四时更迭、草木荣枯,也就自然地超越了生老病死的痛苦和功名利禄的烦恼。如京都大德寺大仙院、龙安寺等,可称作“枯山水”式庭院的代表。 在我看来,日本式“枯山水”庭院少了许多趣味,而多了些做作,远不如中国园林来得自然,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禅的精神的曲解与反动。真正的禅意或需要到拙政园、香山居士白居易的象山别墅以及东坡居士们的生存态度与人生趣味中去寻找。 

来源:网络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