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技术方案] 北方园林植物常见病害及防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5 13: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国北方地区为温带季风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水量少,空气湿度较低,所以北方园林植物应选用耐寒耐旱陆生的旱生植物为基本植物,如银杏、杨属柳属植物、水蜡、紫丁香、常绿阔叶针叶树种如圆柏、红松、云杉、黄杨、紫叶小檗,还有一串红、月季等草本植物,草坪选用冷季型禾本科植物。北方冬季多雪,为不影响交通道路常使用融雪剂清除积雪,这导致土壤PH值升高,所以植物尤其是行道树种还应有一定的抗碱性。
园林植物的病害常由真菌、病毒、细菌等生物性病原和气候、土壤、光照、水分、温度等非生物性病原引起,因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降水少的原因造成土壤冻结、板结现象严重,土壤通气透水不良,加上近几年工业发展导致的空气环境破坏,对植物的生长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例如大气层破坏使太阳辐射加重,阳光直射植物表面导致植物被灼伤,水分流失严重而萎蔫,土壤受污染使植物吸收过多毒素导致的各部位斑点、溃烂、抵抗力下降等,这些都使得植物生长发育不正常、器官早衰、生长畸形、农作物低产甚至死亡,造成其观赏和功能失去价值。
下面我将细致的研究北方园林植物常见病害,根据其病害发生的不同部位、发生原因、症状特点究其病原,再有针对性的探讨解决办法,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在物理、化学、生物、人为等方面细细的找到最有效最实用的手段减少植物病害,保护植物,让植物更好的生长为人类做出最大的贡献。
1、 园林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1.1 园林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
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藏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袭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全株死亡。
园林植物病害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某一因素或某些因素的作用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因子称为病原(pathogen),间接因素称为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可分为生物性病原(bioticpathogen)和非生物性病原(abiotic pathogen)。
生物性病原主要有真菌(fungus)、病毒(virus)、细菌(bacterium)、植原体(phytoplasma)、寄生性种子植物(parasitic higher plant)、线虫(nematode)、寄生藻(parasitic alga)和螨(mite)等。
非生物性病原包括气候、土壤和营养等多种因素。如温度过高引起叶片、树皮及果实的灼伤;低温引起冻害;土壤水分不足引起植物枯萎;营养元素不足引起各种缺素症,从而引起植物的生长不良等。
1.2 园林植物病害的分类
园林植物病害种类繁多,一种植物一般可受多种病害的危害,而同一种病原也可侵染或影响一种或多种植物。
园林植物病害分类的标准有很多:一是根据植物的类型,如花卉病害、观叶植物病害、木本植物病害、草坪病害、攀援植物病害、水生植物病害、古树名木病害等;二是根据病害发生的部位来分类,如根部病害、枝干病害、叶部病害、花果病害等;三是根据病害的症状来分类,如根瘤病、溃疡病、枯萎病、叶斑病、锈病、花叶病、丛枝病等。而平常使用最多的是根据引起病害的病原物来分类,这样分类的优点是可以指示病害的病因、它们可能的发展和传播模式及控制措施。在这个标准下,园林植物病害首先分为侵染性病害(infectious disease)和非侵染性病害(noninfectiousdisease)。侵染性病害又可进一步分为真菌病害、病毒病害、细菌病害、植原体病害、寄生性植物病害、线虫病害等;非侵染性病害也可进一步分为温度失调、水分失调、营养失调、有毒物质影响等。
2、 北方常见园林植物病害
北方园林植物茎部常见病害
2.1银杏茎腐病
发生原因 苗木受害主要发生在夏季(6至9月)。此时天气炎热,土壤温度高,苗木茎基部受损伤后易引发此病。
病原 菜豆壳球孢菌[Macrophominaphaseolina(Tassi)Goid.]。病菌在银杏等树苗上只产生菌核,一般不产生分生孢子器。菌核黑色,球形或椭圆形,细小而多如粉末状,表面光滑。该病菌除危害银杏苗外,还可侵染金钱松、水杉、马尾松、柏木、板栗、臭椿、刺槐、槐树等20多种树苗。
症状 发病初期幼苗基部变褐,叶片失去正常绿色,并稍向下垂,但不脱落。感病部位迅速向上扩展,以至全株枯死。病苗基部皮层出现皱缩,皮内组织腐烂呈海绵状或粉末状,色灰白,并夹有许多细小黑色的菌核。如用手拔病苗,只能拔出木质部,根部皮层则留于土壤之中。银杏扦插苗在高温或低温的条件下,茎腐病也能发生,可使插穗表皮呈筒状套在木质部上,韧皮部薄摆组织则全部发黑腐烂。
发病规律 茎腐病菌通常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属于弱寄生真菌。在适宜条件下自苗木伤口处侵入。因此,病害发生与寄主和立地环境条件有关。苗木受害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地表温度过高,苗木基部受高温灼伤后造成病菌侵入。苗木木质化程度越低此病的发病率越高。在苗床低洼积水时,发病率也明显增加。银杏扦插苗,在6~8月份当苗床高温达30℃以上时,插后10~l5d即开始发病,严重时大面积接穗发黑死亡。试验证明,拮抗性放线菌能有效的抑制该病病菌的蔓延扩散。
防治方法 提早播种争取土壤解冻时即行播种,此项措施有利于苗木早期木质化,增强对土表高温的抵御能力。合理密播密播有利于发挥苗木的群体效应,增强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抗力。试验证明,苗木密度愈小发病率愈高,密度愈大发病事愈低。实践还证明,过去每亩播种25~40kg种子,如改为每亩80~l00kg种子的播种量之后,不仅发病率降低,而且单位产苗量增加,既节约了土地又减少了发病。防治地下害虫苗木受地下害虫的危害之后;极易为茎腐病菌所感染,因此,播种前后一定要时刻注意消灭地下害虫。防止苗木的机械损伤当年生播种苗或一年生移植苗在松土除草或起苗栽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损伤苗木的根茎,否则极易引起茎腐病的发生。遮荫降温为防止太阳辐射地温增高,育苗地应采取搭荫棚、行间覆草、种植玉米,插枝遮阳等措施以降低对幼苗的危害。灌水喷水在高温季节应及时灌水喷水以降低地表温度,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喷溉,更有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药物和生物防治结合灌水可喷洒各种杀菌剂如托布津、多菌灵、波尔多液等。也可6月中旬追施有机肥料时加入拮抗性放线菌。
2.2 杨树腐烂病
又称烂皮病、臭皮病、出诊子,危害杨树干枝,引起皮层腐烂,导致造林失败和林木大量枯死。在我国山东、河北、河南等省普遍发生,除危害杨树外,也危害柳树、榆树、槐树等其他树种。
发生原因 其病因是由于树苗携带的或林间病株上的病原真菌的传播,与施用叶面肥、化肥、杀虫剂等无关。
病原 病菌的有性阶段是子囊菌的黑腐皮壳菌(Valsasordida Nit),其无性阶段为金黄壳囊孢菌[Cytosporachrysosperma (Pers.)Fr.]。该病菌除了危害杨树以外,还可侵染柳树、核桃、板栗、桑树、桃、樱桃等多种木本植物,也同样引起腐烂、枯梢和枯枝等。
症状 病斑主要发生在树干或大的枝条上,表现干腐、枯梢和枯枝等症状。发病初期呈暗褐色水渍病斑,略肿胀,皮层组织腐烂变软,以手压之有水渗出,后失水下陷,有时病部树皮龟裂,甚至变为丝状,病斑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无固定形状,病斑在粗皮树种上表现不明显。后期在病斑上长出许多黑色小突起,此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在条件适宜时,病斑扩展速度很快,纵向扩展比横向扩展速度快。当病斑包围树干1周时,其上部即枯死。病部皮层变暗褐色糟烂,纤维素互相分离如麻状,易与木质部剥离,有时腐烂达木质部。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子囊壳、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部组织内越冬。来年春季平均气温在10-15℃,相对湿度60-85%时,子囊中子囊孢子成熟借风雨传播,分生孢子从枝、干伤口侵入,半月后形成分生孢子器,产生分生孢子,同样借风雨传播,孢子萌发通过各种伤口侵入寄主组织,潜育期为6-10天。3月中、下旬开始发病,4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为发病盛期,7月份后病势渐缓,秋季又复发,10月份基本停止发展。杨树腐烂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只能侵染生长不良、树势衰弱的苗木和林木,通过虫伤、冻伤、机械损伤等各种伤口侵入,一般生长健壮的树不易被侵染。
防治方法 ①科学造林和管理,提高树木生活力。这是防止腐烂病最主要的方法,包括内容很多。如不在坡梁砂地、盐碱地栽植树木。起苗时避免根系受伤,及时栽植,造林后加强管理。栽后及时浇水,防止干旱。修枝做到勤、弱、合理、适时,剪口平滑等。②选用优良的造林树种。杨树对腐烂病的抗性是与其抗性相联系的。所以具有抗寒,耐盐碱、耐干旱、耐瘠薄的树种,对腐烂病也有较高的抗性。③化学治疗。在树干上喷洒杀菌剂或用刀刮除病斑后再涂药进行治疗,治疗时用刀划破病斑,喷涂10%双效灵10倍液或10%碱水、843康复剂3倍液、50%琥珀酸铜10倍液、10%蒽油乳剂、0.1%升汞液、5 0Be石硫合剂等均可。
2.3 松疱锈病
主要危害红松、华山松、油松、马尾松等多种松树。
发生原因 松疱锈病的发生程度与病原中转寄主马先蒿属植物存在与否关系密切。两者相距50m以上时,病害明显减轻。不同罹病程度林分的土壤物理性状调查表明:土壤渗透系数越低,林分患病与马先蒿出现的频率越高。自然传播主要靠气流和雨水溅散,远距离传播主要靠感病松苗、幼树及新鲜带皮原木的调运。
病原 松疱锈病菌属长循环型生活史,共产生5种孢子,即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其中,性孢子、锈孢子阶段寄生于松树枝干皮层,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阶段寄生于转主寄主叶背。
症状 此病于春秋两季在松树上有明显的发病症状。春季在枝干皮上出现病斑并肿大裂缝,从中向外生长出黄白色至橘黄色锈孢子器,疱囊破裂后散出锈黄色的锈孢子。老病斑无疱囊,只留下粗糙黑皮,并流出树脂。锈子器阶段过后,树皮龟裂下陷。秋季在枝干上出现初为白色后变为橘黄色的泪滴状蜜滴,具甜味,是性孢子与黏液的混合物。蜜滴消失后皮下可见血迹状斑,此时幼苗及大树松针上产生黄色至红褐色的斑点。在转主寄主上,夏秋期间叶背出现带现刺毛状红褐色冬孢子堆。
发病规律 7月下旬至9月,冬孢子成熟后不经过休眠即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主要借风力传播,接触到松针后即萌发产生芽管,大多数芽管自针叶气孔、少数从韧皮部直接侵入松针。侵入后15天左右即在针叶上出现很小的褪色斑点,在叶肉中产生初生菌丝并越冬。翌年春天随气温升高,初生菌丝继续生长蔓延,从针叶逐步扩展到细枝、侧枝直至主干皮层,因树龄不同该过程一般需要3~7年,甚至更长。病菌侵入2~3年后,可在枝干上出现病斑,产生裂缝,并在秋季(8月下旬至9月)渗出蜜滴,为性孢子和蜜滴的混合物。次年春季(3~5月份)在病部产生具孢膜的黄色锈孢子器,内含大量锈孢子,以后每年都可产生锈孢子器。锈孢子借风力传播到转主寄主叶上,萌发后产生芽管,由气孔侵入叶片,经过15天左右的潜伏期,即可产生夏孢子堆(5~7月),夏孢子堆中生出冬孢子柱,冬孢子柱成熟后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借风力或雨水传播到松针上再进行侵染。
防治方法 在秋季,对感病的幼林进行人工修除树干下部2~3轮枝可明显降低疱锈病的发病率,产地检疫中发现的染疫苗木应就地拔除销毁。发病立木病级2级以下的,修除病枝或刮除病部皮层后涂刷柴油或柴油加粉锈宁混合液,对发生疫情的种苗繁育基地及林分周围500m以内的转主寄主植物实施人工清除,或用5%莠去净等除草剂处理。
北方园林植物根部常见病害
2.4根癌病
根癌病亦称冠瘿病。病原菌寄主范围广泛,主要侵染双子叶植物、裸子植物及少数单子叶植物,尤以蔷薇科植物感病普遍。受害较重的树种有桃树、樱桃、葡萄、梨、苹果。该病主要发生在植物的根颈处,感病部位产生瘤状物。由于根系受到破坏,发病轻的造成植株树势衰弱、生长缓慢、产量减少、寿命缩短、重则引起全株死亡。
发生原因 病原细菌存活于病组织中和土壤中随病苗、病株向外传带。雨水、灌溉水及地下害虫等媒介传播扩散,主要通过伤口(嫁接伤、机械伤、虫伤、冻伤等)侵入寄生植物,也可通过自然孔口(气孔)侵入。
病原 该病由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Smithet Towns.)Conn.]引起。
症状 病初期出现近圆形的小瘤状物,以后逐渐增大、变硬,表面粗糙、龟裂、颜色由浅变为深褐色或黑褐色,甚至溃烂。瘤内部木质化。瘤大小不等,大的似拳头大小或更大,数目几个到十几个不等。由于根系受到破坏,故造成病株叶色不正、树势衰弱、寿命缩短、生长缓慢,重者全株死亡。
发病规律 病原细菌企病瘤表皮及土壤中存活越冬,随病组织残体在土壤中可存活1年以上。病菌借水流、地下害虫、嫁接工具、作业农具等传播,带病种苗和种条调运可远距离传播。病菌从伤口侵入后,经数周或1年以上表现症状。偏碱、湿度大的砂壤中发病率高,连作利于发病,根部伤口多则发病重。
防治方法 加强检疫,对怀疑有病的苗木可用500-2000ppm链霉素液浸泡30分钟或1%硫酸铜液浸泡5分钟,清水冲洗后栽植。重病区实行2年以上轮作或用氯比苦消毒土壤后栽植。细心栽培,避免各种伤口。改劈接为芽接,嫁接用具可用0.5%高锰酸钾消毒。重病株要刨除,轻病株可用300-400倍的"402"浇灌,或切除瘤后用500-2000ppm链霉素或500-1000ppm士霉素或5%硫酸亚铁涂抹伤口。另据报道用甲冰碘液(甲醇50份、冰醋酸25份、碘片l2份)涂瘤有治疗作用;放射形土壤杆菌84号可用于生物防治。
2.5 苗木立枯病
该病是园林植物常见病害之一。寄主范围很广,如瓜叶菊、彩叶草、一串红、秋海棠、唐菖蒲、鸢尾、雪松、落叶松、油松、白皮松、华山松、杉木、刺槐、榆、枫杨等,苗期都可发生立枯病。
发病原因 由于土壤黏重,排水不良,造成苗床过湿,幼苗出土后未达到木质化即遇高温,土壤和肥料未进行消毒,带有病原菌引起。
病原 可分为非侵染性病原和侵染性病原两类。非侵染性病原包括:圃地积水,造成根系窒息;土壤干旱,表土板结;地表温度过高,根颈灼伤;农药污染等原因。侵染性病原,主要是真菌中的腐霉菌(Pythium spp.)、丝核菌(Rhizoctonia spp.)和镰刀菌(Fusarium spp.)。腐霉菌属假菌界卵菌门霜霉目腐霉属。危害松、杉幼苗的主要是德巴利腐霉(Pythium debaryanum Hesse.)和瓜果腐霉[P.aphanidermatum (Eds.)Fitz]。镰刀菌隶属半只菌门丝孢纲瘤座孢目镰孢属。危害松、杉幼苗的主要是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Mart.)App. Et Wollenw.]和尖镰孢(F.oxysporum Schl.)。丝核菌隶属半知菌门丝孢纲无孢目丝核菌属。腐霉菌、丝核菌、镰刀菌都有较强的腐生习性,平时能在土壤中的植物残体上腐生。
症状 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病苗早期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病部逐渐凹陷、溢缩,有的渐变为黑褐色,当病斑扩大绕茎一周时.最后干枯死亡,但不倒伏。轻病株仅见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苗床湿度大时,病部可见不甚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从立枯病不产生絮状白霉、不倒伏且病程进展慢.可区别于猝倒病。
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和菌核在土中越冬,可在土中腐生2-3年。通过雨水、喷淋、带菌有机肥及农具等传播。病菌发育适温20-24℃。刚出土的幼苗及大苗均能受害,一般多在育苗中后期发生。凡苗期床温高、土壤水分多、施用未腐熟肥料、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徒长等均易诱发本病。
防治方法 应采取以栽培技术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培育壮苗,提高抗病性。不选用瓜菜地和土质黏重、排水不良的地作为圃地。精选种子,适时播种。播种时适用壳聚糖,用量为30~75kg/hm2,对于防治苗木立枯病,促进苗木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效果。立枯病的病原体主要存在于土壤内。在播种前对土壤杀菌消毒,可大大减少苗木立枯病的发生。土壤消毒可选用40%福尔马林,用量为50Ml/m2加水6~12L,在播种前半个月喷洒土中并用塑料膜覆盖1周后揭去薄膜,5天后可播种。亦可采用多菌灵配成药土垫床和覆种。具体方法是:用10%可湿性粉剂,每亩用5kg,与细土混合,药与土的比例为1:200。多菌灵具有内吸作用,对丝菌核和镰刀菌的防效更为明显。此外,还可选用以五氯硝基苯为主的混合药剂处理土壤,如五氯硝基苯与代森锌或敌克松,4~6 g/m2,以药土沟施。或用2%~3%硫酸亚铁浇灌土壤。种子消毒用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h。幼苗出土后,可喷洒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0倍或喷1:1:120倍波尔多液,每隔10~15天喷洒1次。
北方园林植物叶部常见病害
2.6 圆柏锈病
圆柏锈病为公园、绿地、苗圃中圆柏树的一种常见病害。冬天寄生危害桧柏树的嫩枝,夏天寄生危害苹果、海棠和梨等树木的叶、果实和嫩枝。在圆柏和海棠、梨、苹果种在一起的公园、绿地中此病一般都较严重。受害严重的圆柏小枝上病瘿成串,柏叶枯黄,小枝枯死,甚至整株死亡。
发生原因 圆柏锈病表现为转主寄生,主要使梨和苹果造成重大损失,病害的流行与3~4月份的雨量、雨日密切相关,雨量、雨日多,病害发生严重。
病原1.梨胶锈菌(G. Haraeanum Syd.)寄主是柏科的桧柏,还有欧洲刺柏、翠柏、龙柏等,其中以桧柏,欧洲刺柏和龙柏最易感病。转主寄主是梨树、贴梗海棠、垂丝海棠、木瓜、山楂等。
2.山田胶锈菌(Gymnosporangiumyamadai Myiabe)它除危害桧柏、新疆圆柏、欧洲刺柏、希腊桧,矮桧、翠柏及龙柏外,转主寄主是苹果、沙果、海棠等。
症状1.梨胶锈菌桧柏染病后,起初在针叶、叶腋或小枝上出现淡黄色斑点,后稍肿大。次年二三月间,渐次突破表皮露出单生或数个聚生的圆锥形角状物,红褐色至咖啡色,此即病菌的冬孢子角,同时该部位膨胀显著。冬孢子角遇雨吸水膨胀成舌状胶质块,橙黄色,干燥时收缩成胶块。
2.山田胶锈菌桧柏染病后,在小枝一侧或周围形成直径3至5厘米的瘿瘤。病部呈黄色,起初表面平坦,至春季,菌瘿中心隆起破裂,露出深褐色鸡冠状的冬孢子角。冬孢子角遇雨吸水膨大,呈胶质花瓣状。桧柏受害严重时,小枝枯死。
发病特点1.梨胶锈菌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病部组织中越冬。病菌侵入桧柏后,10至12月出现症状,呈黄色小斑。至第二年二三月间,症状才明显,冬孢子角突破寄主表皮而外露。3月下旬以后冬孢子才逐渐成熟。气温在5℃以上时,冬孢子角遇雨即胶化,冬孢子萌发黄粉状的担孢子,它不能危害桧柏,只能危害转主寄主如梨树等,而在转主寄主上形成的性孢子和锈孢子不能再危害梨树等,转而侵害桧柏的嫩叶或新梢,形成新的侵染循环。
2.山田胶锈菌在桧柏上以菌丝体在菌瘿中越冬,翌春形成褐色的冬孢子角,遇雨或空气潮湿时膨大,萌发大量淡黄褐色的担孢子,随风传到转主寄主如苹果等树上,侵染叶片、叶柄、果实及新梢,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成熟随风飘至桧柏上,侵害桧柏枝条。
防治方法 加强栽培管理,剪除菌源冬季剪除桧柏上的菌瘿和重病枝,集中烧毁,春季当针叶树上的菌瘿开裂,若降雨量为4~10mm,应立即往针叶树上喷洒药剂1:2:100的波尔多液或0.5~0.8 0Be的石硫合剂。在担孢子飞散高峰,降雨量为10mm以上时,向海棠等阔叶树上喷洒1%石灰量式波尔多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秋季8~9月锈孢子成熟时,往海棠上喷洒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粉锈宁。在风景区,应避免寄主的近距离混植。栽植时应考虑两种寄主的种植方位,把针叶树种在下风口,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减轻病害的发生。
2.7 一串红花叶病毒病
主要危害一串红及其他可感染黄瓜花叶病毒的植物。
发生原因 由于一串红的生长季节与蚜虫的发生期相吻合,蚜虫与病害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此外,嫁接也可以传毒。
病原 主要病原为黄瓜花叶病毒(CMV)。
症状 植株感病后,叶片主要表现为深浅绿色相间的花叶或斑驳,叶皱缩、细小、质地变脆,植株矮化、丛生,花穗变短。
发病规律 蚜虫及木薯粉虱可传染病毒。由于一串红的生长季节和蚜虫的发生期相吻合,蚜虫与病害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北京地区9、10月份由于蚜虫的繁殖,病害大量传播和蔓延,危害严重。此外,嫁接也可以传毒。
防治方法 植株生长期应认真防治蚜虫。用40%乐果1000倍液、50%马拉松1000倍液或90%敌百虫1000倍液防治。清除一串红栽培区的杂草,减少侵染源。发现病株及时销毁。发病初期喷20%病毒灵400倍液2-4次。选用无毒健康植株做采种母株或用种子繁殖。
2.8 桃缩叶病
桃缩叶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以为害花、幼果和新梢。嫩叶刚伸出时就显现卷曲状,颜色发红。叶片逐渐开展,卷曲及皱缩的程度随之增加,致全叶呈波纹状凹凸,严重时叶片完全变形。病叶较肥大,叶片厚薄不均,质地松脆,呈淡黄色至红褐色;后期在病叶表面长出一层灰白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子囊层。病叶最后干枯脱落。
发生原因 与气候反常、病源多、寄主抗病力差、栽培管理粗放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其中以气候反常的影响最为明显。
病原 桃缩叶病的病原物为畸形外囊菌[Taphrina deformans(Berk) Tul.]。
症状 在新梢下部先长出的叶片受害较严重,长出迟的叶片则较轻。如新梢本身未受害、病叶枯落后,其上的不定芽仍能抽出健全的新叶。新梢受害呈灰绿色或黄色,比正常的枝条短而粗,其上病叶丛生,受害严重的枝条会枯死。花和幼果受害后多数脱落,故不易觉察。未脱落的病果,发育不均,有块状隆起斑,黄色至红褐色,果面常龟裂。这种畸形果实,不久也要脱落。
发病规律 病菌以子囊孢子或芽孢子在桃芽鳞片外表或芽鳞间隙中越冬。到第二年春天,当桃芽展开时,孢子萌发侵害嫩叶或新梢。子囊孢子能直接产生侵染丝侵入寄主,芽孢子还有接合作用,接合后再产生侵染丝侵入寄主。病菌侵入后能刺激叶片中细胞大量分裂,同时细胞壁加厚,造成病叶膨大和皱缩。以后在病叶角质层及上表皮细胞间形成产囊细胞,发育成子囊,再产生子囊孢子及芽孢子。子囊孢子及芽孢子,不作再次侵染,就在芽鳞外表或芽鳞间隙中越夏越冬。所以,桃缩叶病一年只有一次侵染。
防治方法 在早春桃发芽前喷药防治,可达到良好的效果。如果错过这个时期,而在展叶后喷药,则不仅不能起到防病的作用,且容易发生药害,必须引起注意。在早春桃芽开始膨大但未展开时,喷射波美5度石硫合剂一次,这样连续喷药二、三年,就可彻底根除桃缩叶病。在发病很严重的桃园,由于果园内菌量极多,一次喷药往往不能全歼病菌,可在当年桃树落叶后(11~12月)喷2~3%硫酸铜一次,以杀灭粘附在冬芽上的大量芽孢子。到第二年早春再喷波美5度石硫合剂一次,使防治效果更加稳定。早春萌芽期喷用的药剂,除波美5度石硫合剂外,也可喷用1%波尔多液。喷药后,如有少数病叶出现,应及时摘除,集中烧毁,以减少第二年的菌源。发病重、落叶多的桃园,要增施肥料,加强栽培管理,以促使树势恢复。
2.9 草坪锈病
主要有秆锈病、条锈病、叶锈病和冠锈病。以冷季型草坪受害最重,尤其是多年生黑麦草、草地早熟禾和高羊茅等。
发生原因 锈病是对草坪侵害最为严重的病害,空气温度过高、草坪密度大、灌水不当、排水不畅、地表低洼积水、偏施铵肥等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
病原 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叶锈菌(P.recondite Rob. Ex Desm.)、秆锈菌(P. graminis Pers.)、冠锈菌(P. coronata Corda.)。
症状 病斑主要出现在叶片、叶鞘或茎秆上,在发病部位生成鲜黄色至黄褐色夏孢子堆,并在后期出现暗黑色至深褐色的冬孢子堆。
发病规律 锈菌是严格的专性寄生菌,夏孢子离开寄主仅能存活1各月左右,禾草锈菌都是以夏孢子世代不断侵染的方式在禾草寄主上存活,转主寄生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作用或作用不大。在草坪禾草茎叶周年存活的地区,锈菌以菌丝体和夏孢子在病部越冬。夏季禾草正常生长的地区,除条锈菌外,一般均能越夏。锈菌夏孢子主要以气流进行远距离传播,此外,可通过雨水飞溅、人畜活动及机具携带等途径在草坪内和草坪间传播。影响锈病发生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温、湿度。秆锈病流行需要较高的温度和湿度,发病适温为20~25 0C,条件适宜时潜育期一般为5~8天。夜间气温15.6~21.1 0C,植株表面有液态水膜时最适宜夏孢子萌发和侵染,故在气温较高的地区及降雨结露或灌溉频繁的草地易流行。条锈病的发生适温较低,一般为9~16 0C,条件适宜时潜育期一般为6~8天。多于生育中前期就开始流行,且在早春和晚秋寒冷潮湿天气下发生。叶锈病的夏孢子萌发和侵入适温为15~22 0C,条件适宜时潜育期一般为8~12天。萌发时相对湿度为100%且需有液态水膜,同时也必须有充足的光照,才能正常生长和发育。冠锈病夏孢子萌发侵入适温范围相对较宽,但在10~20 0C时产孢最快。
防治方法 种植抗病草种和品种,并进行合理的混合种植,根据当地土壤分析结果,进行配方施肥,增施P、K肥,适量施用N肥。合理灌水,适当减少灌水次数,降低田间湿度,及时修剪草坪,但避免在潮湿的情况下修剪草坪;经常清理枯草残叶和病残体,减少病原菌残留量;降低田间湿度,过密草坪要适当打孔疏草,以保持通风透光,选育或引入抗病、耐病的草坪草属、种和品种,这是防治锈病最有效和经济的方法。选用多草种或多品种间植混播草坪。药剂防治时可试用萎锈灵、粉锈宁、立克秀、放线酮、福美双、福星、硫酸锌、代森锰锌、代森锌、百菌清、甲基托布津、速保利等拌种或喷雾。喷施间隔期以药剂种类而定,一般每7~14天施药一次。
通过详细的调查与研究,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采取有效地防治措施,在确认病因前我们应仔细观察病害症状,了解病史和当地气候,排除干扰元素后准确的指出病因,才能正确的解决问题,做到省时省力。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要加强管理,很多原因都是疏于管理,没有及时的防治导致植物生长遇到问题。加强植物检疫防治生物性病原侵入,改善环境减轻污染防止了非生物性病原侵入。如今,园林植物病害的研究和治理技术正在不断深入和提高,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已引起广泛重视,大力提倡“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策略,重点放在如何避免病害的大发生而不是放在病害发生后如何让防治打药上。加强管理,严谨态度才能及时的发现和有效的治疗,让植物发挥其最大价值。
花蚁宗旨:先获知,后分享,传递植物知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邮箱|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站声明|花卉网 ( 粤ICP备10085444号-1 )

GMT+8, 2024-4-27 10: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