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楠、机、梅花、春梅、酸梅、红梅、红梅花、干枝梅)
栽培观赏的梅花,有两个不同范畴的含义。狭义的梅花是指植物梅(Prunus mume)及其变种与品种,这也是古代的梅或传统的概念。广义的梅花,泛指上面提及的梅以及近缘种的杂交种,包括梅、杏梅及樱李梅,我国梅花专家陈俊愉教授将广义的梅花按植物亲缘关系分为三个系。
(一)梅
【别名】楠、机、梅花、春梅、酸梅、红梅、红梅花、干枝梅
【栽培历史】梅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名花。从古籍记载,最初利用果实调味及食用,《诗经》有“若作和羹,尔唯盐梅”句。1975年在安阳殷墟商代铜鼎中发现有梅核,证明我国在3 200年前已有梅的应用,初期无疑是以果作食用。后来才逐渐有栽培记载,为花、果兼用。初汉的《西京杂记》载有“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并记有朱梅、胭脂梅、紫花梅、同心梅、紫蒂梅、丽枝梅等品种,故知当时已把梅作名果及奇花栽培了。西汉末年,杨雄的《蜀都赋》中有“被以樱、梅,树以木兰”句,可知在2 000年前在庭园中已种梅了。自此,从南北朝、隋、唐、宋、元、明直至近代,艺梅、赏梅、咏梅之风不衰,留有众多咏梅佳句及专著。
【产地与分布】梅原产我国,许多省(区)如浙江、福建、广东、台湾、广西、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都有野生梅林或梅树的发现,其中以云南与四川最为丰富。
梅花的栽培,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的大、中城市,最南达台湾与海南,向北达江淮流域,最北已在北京栽培,但冬季需防寒。
梅花是典型中国式花卉,国外栽培不多,仅日本较普遍,美国早在1844年即引入,也只有在大植物园中才能见到,欧洲也不例外。
【形态特征】落叶小乔木,有枝刺,一年生枝绿色。叶卵形至宽卵形,基部楔形或近圆形,边缘具细尖锯齿,两面有微毛或仅背面脉上有毛,叶柄上有腺体。花1~2朵腋生,梗极短,淡粉红色或近白色,芳香,径2~3cm,早春先叶开放。核果长圆球形,熟时黄色,密被短柔毛。栽培种有重瓣及白、绿、粉、红、紫等色。果味极酸,果肉黏核,核面具小凹点。
【分类与品种】陈俊愉教授自20世纪40年代起便对梅花的分类进行研究,有独到的见解。近年来又发表了新的分类系统,广受遵从及应用,他按梅枝条的生长姿态分成三类,下面再分为12型。 (1)直枝梅类枝正常伸直向上生长,是梅花中最普遍及种类最多的一类,又以花型、花萼颜色及花瓣颜色分为7型。 ①江梅型:为单瓣型,花开后较平展,颜色有白、浅红至桃红,如江梅、单粉。
②宫粉型:花半重瓣至重瓣,花开后花瓣内扣呈碗形,或平而呈碟形,萼一般紫色,花瓣粉色至大红。宫粉型常生长健旺而花繁,是切花的优良品种,如小宫粉、大羽等。
③玉蝶型:花半重瓣或重瓣,萼紫绿色,瓣近白色,如紫蒂白。
④朱砂型:花碟形,单瓣至重瓣,萼紫色,花瓣紫红色,如白须朱砂、铁杆朱砂。
⑤绿萼型:花碟形,单瓣至半重瓣,少数重瓣,萼绿色,花瓣淡绿白色,如小绿萼、金钱绿萼。
⑥洒金型:一树上开白色、粉色及白粉相间的花,又称为跳枝梅,如单瓣跳枝、复瓣跳枝。
⑦黄香型:花较小而密生,花心微黄色,极香,有曹王黄香等少数品种。《花镜》有“黄香梅,一名缃梅,花小,而心瓣微黄,香尤烈”的记载。长时期未见此品种,近年才发现尚有存。
(2)垂枝梅类小枝向下垂,开花时花向下,别具一格,此类梅共分4型。
⑧单粉垂枝型:花碟形,单瓣,白色或粉红色,如单粉照水。
⑨残雪垂枝型:花碟形,单瓣或复瓣,萼紫绿色,瓣白色,如残雪。
⑩自碧垂枝型:花碟形,但花萼为绿色,如双碧垂枝。
⑩骨红垂枝型:花单瓣,萼紫绿色,瓣深紫红色,仅骨红垂枝一个品种。
(3)龙游梅类小枝自然左右扭曲。花碟形,半重瓣,白色,仅1个型。
⑥玉蝶龙游型:只龙游一个品种。
梅的品种约300个,散见于我国各大城市,以南京、无锡、武汉、重庆、成都、昆明等城市较多。
【生态习性】梅原产我国南方广大山区,特喜温暖而适应性强,如在北京选在背风向阳处也能生存,但一15℃以下即难以生长。它又耐酷暑,我国著名的“三大火炉”城市南京、武汉、重庆均盛栽梅花,广州、海口亦有栽培。
梅性喜土层深厚,但在瘠土中也能生长,以保水、排水性好的壤土或黏土最宜,pH以微酸性最适,但也能在微碱土中正常生长。忌积水,积水数日则叶黄根腐而致死,在排水不良土中生长不良。喜阳光,荫蔽则生长不良并开花少。喜较高的空气湿度,但也耐干燥,故在我国南北均可栽培。但最怕空气污染,因而市区内很难生长。
梅发枝力强,休眠芽寿命长,故耐修剪,适于切花栽培和培养树桩。梅为并生复芽,每节的主芽为叶芽,将来生叶发枝,侧芽为花芽。每节可生一至几个侧花芽,依品种而不同,一般为1~2花,细短而节间密的侧生枝及短枝着花最多,长枝和徒长枝着花稀疏。
梅花后发芽抽梢,一般6~7月间停止生长,不久即进行花芽分化,经过一段时期休眠,入冬即开花。开花时的旬平均气温7~8℃,单朵花的开放时间依气温及品种差异变动在7~17d。
【繁殖方法】最常用的方法为嫁接,砧木常用梅、桃、杏、山杏(P.sibirica)、山桃(P.davidiana)等实生苗。嫁接方法多样,成活率均较高,早春可用砧木去顶行切接或劈接,夏秋用单芽腹接或芽接;扦插也能生根,成活率依品种而异,目前应用尚不普遍;播种繁殖多用于单瓣或半重瓣品种,或用于砧木培育及育种。李属的种子均有休眠特性,需层积或低温或赤霉素(GA)处理后才能发芽。
【栽培管理】梅花的栽培无特殊要求,应选择适宜环境才能生长良好。施肥按一般原则于花后、春梢停止生长后及花芽膨大前施三次。
作切花栽培宜选生长势强、花多而密的宫粉型为主,以2~3m株行距密植,幼苗即短剪,培育成灌丛型,管理方便又能多产花枝。可采用蜡梅切花生产的方式,隔年轮流采,剪一半枝条作商品切花,另一半培育供次年用,保持每年均衡产花。
梅花的开花时期受温度影响大。花芽形成后大约需一段冷凉气候进入休眠,经休眠的花芽在气温升高后才发育开放。开放的时间可能与温度高低和有效积温有关,故可用控制温度来催延花期。一般用增温或加光促其提前开花,低温冷贮延迟开花,具体的处理时间与温度应依不同品种及各地气候通过试验后确定。
【园林应用】梅花是有中国特色的花卉,历代与松、竹合称“岁寒三友”,又与菊、竹、兰并称花中“四君子”。最宜植中国式庭园中,每当春节前后,冬残春来时节,虽在冰天雪地间,梅花却已“凌雪独自开”,表现出“寒梅雪中春,高节自一奇”的骨气。孤植于窗前、屋后、路旁、桥畔尤为相宜,成片丛植更为壮观,如南京的梅花山、杭州西湖的孤山、武汉东湖的梅岭、无锡的梅园都很有名,在名胜、古迹、寺庙中配以古梅树则更显深幽高洁。
梅树寿命长,耐修剪,易发枝,是树桩盆景的绝妙植物,可以在苍劲树梢上开出生机勃勃的群花。
梅果药用称“乌梅”,也是很受人们喜爱的食品,如话梅与青梅均以梅制成。
(二)杏梅(P.mume Var.bungo)
杏梅是梅和杏及山杏杂交的后代,早在1186年范成大的《梅谱》中已有记载,用人工杂交也易获得成功。其性状介于梅与杏或山杏之间,小枝褐色似杏,叶比梅大。花亦较大,径2.5~4cm,形似杏花,多为半重瓣;萼紫红色,外曲;花瓣有白、浅红至玫瑰红色,几无香气。果大,径约5cm,但核上有小凹点而似梅。
杏梅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生长强健,花大色鲜,抗寒力尤强,可抗一20~一30℃低温,适于我国北方栽培。因栽培时间不长,品种较少。杏梅类有单杏型、丰后型和送春型三种型。
杏梅在日本常作果树栽培。
(三)樱李梅(P.×blireiana)
樱李梅系是以樱李(P.cerasifera)的一个栽培品种红叶李(cv.Pissardii)为母本与梅杂交的后代。樱李可能原产亚洲西南部,红叶李为其栽培品种,我国庭园广泛栽培,特点为终年具紫红色叶片,花粉红色,单瓣,花梗长1.5~2cm,果深紫红色,由Pissard引入法国,故以Pissardii为名。大约在1895年开始有樱李梅出现。
樱李梅的形态近于樱李而远于梅。叶紫褐色,花与叶同时开放,叶较樱李稍宽;花大,有长约1cm的花梗,花紫红色或粉红,重瓣;子房被毛。
樱李梅在欧美颇受欢迎,我国于1987年开始从美国引入。目前我国只有美人梅一型,‘美人’梅一个品种,栽培尚不普遍。
|